慈利縣博物館 Cili County Museum
概述
類 型 地方綜合類
隸屬關系 隸屬于慈利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
開館時間 2007年04月
所在位置 位于張家界市慈利縣零陽鎮白公城北路01號
建筑面積 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
建筑特點 慈利縣博物館由慈利縣建筑設計院設計,為框架磚混結構, 座落于慈利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段,占地近5畝,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慈利縣博物館是一座坐西朝東的現代化建筑,大樓外墻裝飾為現代瓷磚,在造型上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個性,有一定的特色。博物館大樓共有四層,一、二樓為展廳區,三樓為文物庫房,四樓為報告廳、資料室,監控室設二樓,主要辦公區設在附屬建筑中,有綜合辦、文物保管部、文物陳列服務部、安全保衛部、文物修復整理室。
慈利縣博物館全景照
歷史沿革 慈利縣博物館是在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77年前慈利文物及文物工作是一片空白,1977年至1988年僅有文物專干,1988年成立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直到2010年升為文物局后,才有實質上的博物館,目前還是二塊牌子一套人馬。但文物陳列早在1979年就已經開始,先后舉辦了“慈利縣建國30周年文物展”、“慈利縣土家族民俗文物展”等。慈利縣博物館于1995年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建,館址位于慈利縣零陽鎮白公城北路,1996年立項,1997年完成土建,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2001年文物庫房遷入,并開始辦公,因資金等原因博物館建筑直到2007年基本完工。2007年完成了文物簡易陳列,并對公眾開放。2011年對博物館改造升級,在省文物局的指導下完成了《慈利歷史人文民俗》基本陳列后,重新對公眾開放。
2011年4月20日,慈利縣博物館舉行隆重的開館儀式
有重大貢獻的知名人士及專家 高中曉, 1943年9月出生,湖南慈利人,副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中國楚文化研究會會員,北京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員,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省書院研究會理事,慈利縣政協委員。主持征集各類文物3000余件,1984年參加建國35周年全國揀選文物展覽,被評為“全國四個揀選文物模范之一”;有《大溪文化陶器紋飾淺析》、《論屈家嶺文化劃城崗類型的陶瓷造型》、《湖南慈利石板村戰國墓》、《湖南慈利石板36號戰國墓》等文章發表在《湖南考古輯刊》、《考古學報》、《文物》等專業刊物,《形成我國書院學風的幾方面因素》一文入選《書院研究》(第二集)。主編有《五雷山志》(1994年湖南出版社出版)。在20多年的文物工作中30多次獲國家、省、地(市)、縣級各種獎勵。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湖南日報》、《中國文物報》、《瀟湘英?!?、《支部生活》等新聞媒體專題報道過其事跡。擅長書畫創作,“牡丹”、“松鷹”、“雞”、“魚”、“武陵源山水”等國畫作品流傳至日本、美國等國家及香港、臺灣地區。業績入編《二十世紀中國收藏家大全》、《中國當代著作家大辭典》等大型辭書中。
吳賢龍,男,1964年生,湖南慈利人,本科文化。曾任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支部書記、副所長,慈利縣文物局支部書記、副局長,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湖南省考古學會會員等。主持興建了慈利縣博物館,主持策劃了《慈利歷史人文民俗》基本陳列,與人編著有《五雷山志》 (1994年湖南出版社出版),《慈利文物》(2013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在專業刊物上發表有《試論大溪文化類型及其交互作用》、《慈利金臺石器時代遺址調查簡報》等論文、科研報告。主持征集各類文物5000余件。參加過“臨澧胡家屋場遺址”、“臨澧九里大墓 ”、“岳陽銅鼓山遺址”、“澧縣宋家臺遺址”、“ 澧縣城頭山遺址”、“益陽電廠墓群”、“龍山里耶城址”、“張家界紫舞路墓群”、“張家界郵電大樓墓群”、“慈利騎龍崗墓群”、“石門三江口電站荷花遺址”、“慈利白公城城址”、“永州舜帝陵遺址”等主動或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完成了《馬王堆二、三號墓》、《古丈白鶴灣楚墓群》、《銅官窯外銷瓷》等二十多篇論文或科研報告的器物圖及《中國通史》第02卷遠古時代的部分插圖。在30多年的文物工作中20多次獲得省、市、縣各類獎勵或表彰,縣電視臺對其作過題為《古董人生》的專題報導。
歷任館長 朱良立(2007.04~2010.10)
孫凱(2010.11~至今)
人員編制 慈利縣博物館編制7人,現在編7人。
業務活動
基本陳列
一樓:宗教勝地(第一展廳)、慈利名人(第四展廳)
(第一展廳)宗教勝地:
“宗教勝地”以在慈利存在歷史較久遠的規模較大的道教、佛教、土家信仰為主要內容,精選部分代表性文物和圖片進行展示,說明慈利文化的多元性、人們精神寄托的多樣化,社會發展的大脈絡。
(第四展廳)慈利名人:
“慈利名人”以本土歷史名人為題材,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他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作出的杰出貢獻。
陳能寬是中國核武器爆轟物理學的開拓者、“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是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愛國知識分子的典范。
通過對這些歷史名人光輝事跡的展示介紹,激勵當代人們更高的愛國熱情。
二樓:楚漢古城(二展廳)、土家之家(三展廳)
(二展廳)楚漢古城:
“楚漢古城”以慈利歷史為主線,展示了我縣自舊石器時代至西漢時期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重點介紹了楚白公城、漢零陽城的歷史面貌,特別介紹了慈利歷次考古發掘的戰國、西漢墓葬,通過這批歷史文物,進一步證明了慈利輝煌的歷史,先民的創造才智,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蘊,激勵當代慈利人更加努力工作、學習,為把慈利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三展廳)土家之家:
“土家之家”以慈利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為背景,精選了土家陪嫁品、土家服飾、土家生活、生產用品,用獨特的陳列方式展出。反映了慈利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區,用文物講述了以土家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了慈利的特色文化,為本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貢獻了聰明才智,為社會和諧付出了心血汗水。
臨時展覽 慈利縣博物館開館以來,發揮博物館的平臺優勢,響應群眾期盼,廣泛收集信息,積極配合中心工作,舉辦各類科普知識等臨時展覽數次,接待觀眾十多萬人次,豐富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慈利縣博物館引進的“歡樂蝴蝶谷”臨時展出吸引社會公眾參觀
2012年,引進了“歡樂蝴蝶谷”、“海洋生物展”;2013年,引進了“恐龍模型展”等,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觀,特別是受到了中小學生們的喜愛,提供了一份豐盛的知識大餐;2016年,引進麗江白沙壁畫展與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麗江圖片展。
麗江壁畫展一角
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麗江圖片展一角
藏品管理
[藏品來源] 館藏文物藏品主要是從1978年至今通過考古發掘、征集、捐贈、采集等方式,歷盡艱辛匯集起來的。
[藏品類別] 有金銀器、銅器、鐵器及其它金屬器、瓷器、陶器、玉石器、琺瑯器、牙骨角器、雕塑造像、織繡、漆器、竹木器等。
[藏品總數] 慈利縣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6000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5件,二級文物114件,三級文物561件,出土文物和珍貴文物數量位居湖南省縣級收藏單位前列。館藏文物總計6344件(套),珍貴文物690件(套)。
[各大類藏品數量] 玉石器、寶石286件,陶器1936件,瓷器170件,銅器278件,金銀器150件,鐵器及其它金屬器53件,漆器68件,雕塑造像60件,石器石刻磚瓦390件,書法繪畫42件,文具20件,璽印符牌67件,錢幣1862件,牙骨角器13件,竹木器9件,家具112件,琺瑯器2件,織繡431件,古籍圖書36件,武器1件,檔案文書2件,名人遺物1件,玻璃器7件,樂器法器3件,度量衡器7件,標本化石319件,雜項15件。
[重要藏品] CB002199清代“乾隆年制”玉碗、CB000781新石器磨制石斧、CB003722戰國六眼玻璃珠、CB000255元代雙獸牡丹紋金發釵、CB000860 戰國扁莖寬格銅鈹、CB001103 漢代“沅蠻夷長”銅印。
清代“乾隆年制”玉碗。圓唇侈口,斜直壁,下腹圓收,矮圈足,方形底款“乾隆年制”,素面,薄厚均勻,半透明狀,口徑14.7厘米、足徑7.5厘米、高5.9厘米。1991年6月13日在荷花路老民政局出土,吳賢龍征集。2006年6月30日,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高至喜、黃桂云鑒定為一級文物。
CB002199 清代“乾隆年制”玉碗
新石器磨制石斧。雙面磨制規整,光滑,弧頂弧刃,上窄下寬,兩則平直,樅載面為橢圓形。長20.4厘米,寬9.3厘米。1986年1月13日文物普查時蔣家坪金臺采集。2006年6月30日,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高至喜、陳國安鑒定為三級文物。
CB000781 新石器磨制石斧
戰國六眼玻璃珠。玻璃胎,梅花圖案,又稱蜻蜓眼琉璃珠,直徑2.1厘米。2004年3月21日,縣文管所吳賢龍主持發掘的零溪村三股凸16號墓出土。 蜻蜓眼琉璃珠的紋飾一般均為若干顏色的套環狀,就像蜻蜓的復眼。據考,蜻蜓眼珠起源于公元前14世紀埃及的神像眼睛,它擁有無限神力,能驅趕惡魔,帶來平安。其后神眼傳至西亞、歐洲及其他地區。大約公元前5世紀左右傳至中國,那時正值春秋末期。極富創造力的戰國工匠將蜻蜓眼工藝演化到極致,孕育出獨特的中國風格,并成為身份與權力的象征。2006年6月30日,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高至喜、黃桂云鑒定為一級文物。
CB003722 戰國六眼玻璃珠
元代雙獸牡丹紋金發釵。釵頭鑄造成牡丹花形,下接背靠背的怪獸,怪獸長頸曲體出長尾成釵尾,其身錘揲有魚鱗紋,造型別致,玲瓏俊俏,顯示出了精湛的裝飾技巧。長15.8厘米、寬2.9厘米。1979年5月20日由高中曉主持發掘的零溪鄉墨源村古林凸一座石棺墓中發掘出土。2006年6月30日,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高至喜、黃桂云鑒定為一級文物。
CB000255 元代雙獸牡丹紋金發釵
戰國扁莖寬格銅鈹。隆脊有從,窄刃鋒利,寬格,扁莖,莖上有木柄,格套木柄,卡固莖體。通長60.5厘米、身寬4.3厘米、柄長8.8厘米。其藏品對戰國青銅兵器形制的研究有重要作用。1987年5月1日由柴煥波、高中曉主持發掘的石板村葉家凸M36出土。2006年6月30日,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高至喜、黃桂云鑒定為一級文物。
CB000860 戰國扁莖寬格銅鈹
漢代“沅蠻夷長”銅印。銅鑄,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兩豎行排列,右上起讀“沅蠻夷長”四字。印面2.2厘米×2.2厘米、通高2厘米。原零陽鄉巖坪村村民孫安從于1987年5月在農業生產中發現,當月22日上交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收藏。2006年6月30日,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高至喜、黃桂云鑒定為一級文物。
CB001103 漢代“沅蠻夷長”銅印
藏品保護
[藏品保護情況] 慈利縣博物館有文物庫房500平方米,設有定級文物、出土文物、流散文物、民俗文物等四個庫房,根據各個庫房保管的藏品列別不同,專庫專柜保存。文物藏品分陶瓷、玉、石器、金屬、紙制品、漆木、雜項等分類分庫保管,各個庫房配置了相關的文物木架、木柜,鐵保險柜。并配置了空調和除濕機,保證了珍貴文物藏品的恒溫恒濕。為了確保藏品的安全和查找方便,藏品排架嚴格按科學、高效的管理辦法進行,做到上輕下重,上小下大,大的排后,小的排前的要求。書畫類和紙制品配置了定做的木書畫柜,小件玉、石器有小木盒和木柜存放,銅鏡和銅劍定做了銅鏡盒和劍盒,一級文物藏品均有襄匣重點保存放置在保險柜里。
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藏品,保管人員定期對書畫紙質類和紡織類藏品投放防蟲、防霉的藥物,進行了除霉清理,還自己動手制做了文物襄匣等器具,使珍貴文物得到了妥善保管。我館根據本單位的藏品現狀和經濟能力,建立了陶瓷修復室、字畫裝裱室兩處文物修復、保護場所,共計300平方米,配備了修復陶瓷器的材料和儀器設施設備以及裝裱字畫的場地和工具,先后開展了文物修復、保護和字畫的裝裱工作。
[傳統技術和現代科技的應用] 在傳統技術方面:藏品庫房設置藏品柜架、囊匣、箱子、保險柜等藏品保管設施,文物分類排架,珍貴文物設專庫專柜分類放入專門的囊匣保管;防霉,在高溫高濕的季節,使用一些化學藥物來強化防霉工作,文物庫房內的防霉藥物以對文物無損害對人體無影響為宜;防蟲,嚴格控制庫房和展廳的溫濕度,使蟲害不利于生長,對已經生蟲的文物,立即采取除蟲措施,目前使用的除蟲措施有機械除蟲法、物理除蟲法和化學除蟲法;在現代科技方面:藏品庫房及陳列展廳防潮防水,空氣流通;在每個庫房安裝除濕機和空調,根據季節的變化調整庫房的溫濕度;在展廳展柜內放置固體干燥劑;藏品的數字化管理;館藏資源的網絡共享化;多媒體技術在博物館的運用;裝置氣體消防系統,對庫房火災進行預警和自動滅火。
社會服務
[社會教育情況] 慈利縣博物館為更好地提高社會教育,積極展開優質、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參觀、學習、服務等一系列社會教育。此外,慈利縣博物館與學校達成共識,長期開展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的活動,使學生們學習并了解所在地域的歷史人文,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到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講解人員隊伍] 慈利縣博物館講解人員隊伍6人,分專家講解員和專職講解員2種,其中專家講解員2人,專職講解員4人。
[志愿者隊伍] 慈利縣博物館現有志愿者23名,有退休人員、各行各業的在職人員、在校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為博物館觀眾提供講解、咨詢、引導參觀、資料發放、圖書管理、環保等服務工作。志愿者與在編人員的人數比例超過2:1。為了加強志愿者管理,博物館還制定了《慈利縣博物館志愿者服務章程》、《慈利縣博物館志愿者日常管理細則》及培訓計劃。
參觀指南
[詳細地址] 慈利縣零陽鎮白公城北路01號
[郵編號碼] 427200
[電話號碼] 0744-3230556
[開放時間] 上午8:30-12:00 下午3:00-16:30
(每周星期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開放
慈利縣博物館導覽宣傳冊
博物館掠影